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成都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废止)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6 04:18:16  浏览:830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成都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废止)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


成都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成都市人民政府令
第84号


《成都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已经2001年7月12日市政府第6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施行。

市长:李春城
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调动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加速我市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成都市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人民政府设立下列成都市科学技术奖,以奖励对推动本市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和组织:
(一)成都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二)成都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第三条 科学技术奖励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原则。
第四条 维护成都市科学技术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成都市科学技术奖的评审、授予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非法干预。
第五条 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成都市科学技术奖评审的组织工作。
第六条 设立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依照本办法的规定,负责成都市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
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的组成人选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提出,报市政府批准。
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
第七条 鼓励社会力量设立面向本市的科学技术奖。社会力量设立面向本市的科学技术奖应当到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并接受其指导和管理。
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在奖励活动中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二章 设置和奖励范围
第八条 成都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授予下列科学技术工作者:
(一)在高新技术领域和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有创造性的、重大的研究成果,对推动本市科学技术进步及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
(二)在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方面做出突出贡献,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第九条 成都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下列公民或组织。
(一)在科学技术研究、实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活动中,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创新,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的;
(二)在实施社会公益项目中,长期从事科学技术基础性工作和社会公益性科学技术事业,经过实践检验,创造显著社会效益的;
(三)完成软科学项目研究,经应用为推动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促进科学技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创造显著社会效益的。
第十条 成都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不分等级。
成都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四个等级。

第三章 推荐、评审和授予
第十一条 成都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每两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人数不超过3名。
成都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每年评审一次,每年奖励项目总数不超过100项。
第十二条 成都市科学技术奖候选人由下列单位推荐:
(一)区(市)县人民政府科技行政部门;
(二)市级有关部门;
(三)经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认定的符合推荐条件的其他单位。
成都市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的候选人,还可以由3名以上同一行业科学技术专家推荐。
第十三条 成都市科学技术奖推荐单位推荐候选人,应当根据有关方面的科学技术专家对其科学技术成果的评审结论和奖励种类、等级的建议确定。
第十四条 推荐成都市科学技术奖候选人,应当填写统一格式的推荐书,提供真实可靠的评价材料,提出具体的推荐意见。
第十五条 成都市科学技术奖的评审规则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规定。
第十六条 评审委员会应当对参评的科学技术项目作出认定结论,并向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提出获奖人选和奖励种类及等级的建议。
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根据评审委员会的建议,作出获奖人选和奖励种类及等级的决议,并在全市范围内予以公告征求异议,异议期30天。
提出异议的单位或个人应当提出书面的签署真实姓史或加盖印章的异议材料和有关的证明材料。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应当对异议作出处理。有异议的项目未经处理不得评奖。
第十七条 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对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作出的成都市科学技术奖的获奖人、项目及等级的决定进行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八条 成都市科学技术奖由市人民政府颁发证书及奖金。
成都市科学技术奖的奖金数额由市人民政府规定。
成都市科学技术奖奖励经费由市财政列支。
第十九条 成都市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员的事迹记入本人档案,作为考核、评聘专业技术职称的重要依据。

第四章 罚 则
第二十条 剽窃、侵夺他人科学技术成果的,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成都市科学技术奖的,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撤销奖励,收回证书,追回奖金。
第二十一条 提供虚假数据、材料,协助他人骗取成都市科学技术奖的,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通报批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二条 社会力量未经登记擅自设立面向本的科学技术奖的,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依法予以取缔。
第二十三条 参与市科学技术奖评审活动及有关工作人员在评审活动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按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华侨、台胞、外国人或市外的单位和上人,在本市进行技术开发、推广应用活动,对推动本市科学技术进步作出重大贡献,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依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奖励。
第二十五条 市级各部门不再设立科学技术奖。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可设立一项科学技术奖。具体办法由各区(市)县人民政府规定,报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89年12月26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发布的《成都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同时废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关于制发《海关船舶吨税专用缴款书》的通知

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 海关总署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关于制发《海关船舶吨税专用缴款书》的通知
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 海关总署
财库(2001)7号




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深圳市、大连市
、宁波市、青岛市、厦门市中心支行,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各直属海关:
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将船舶吨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为确保这项预算收入及时缴入中央金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实施细则》第七十四条和财政部、交通部、海关总署联合下发的《关于将船舶吨税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财预字〔2000〕383号)的规定,现制发《海关船舶吨税专用缴款书》(格式附后),由海关总署统一印制下发,从2001年1月1日起执行。
中国人民银行、各地海关和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预算收入及时上缴中央国库。在《海关船舶吨税专用缴款书》未下发之前,对于从2001年1月1日起已缴入交通部专户的吨税收入,由交通部负责使用原缴款书按《2001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一般预算收入科目”中第十六类“船舶吨税”科目缴入中央国库。

附件:

××海关船舶吨税专用缴款书
第一联 填发日期: 年 月 日 号码NO.
------------------------------------------------------
| |收入机关|财政部 | |名 称| |
|收款|----|--------------|缴款|----|---------------------|
| |科目编号| |预算级次| 中央 | |账 户| |
|单位|----|--------------|单位|----|---------------------|
| |收缴国库|中央金库 | |开户银行| |
|-------|--------------------------------------------|
|税款限缴日期 | 年 月 日 |
|----------------------------------------------------|
| 船 名 | 国籍 | 净吨 | 进 港 日 期 |
|-------------------------|----|----|----------------|
|原名| |译名| |更名| | | | |
|-------------------------|--------------------------|
| 税 率 | 金 额 |
|-------------------------|--------------------------|
| 30天(元/吨) | 90天(元/吨) | |
|------------|------------| |
| 优惠 | 普通 | 优惠 | 普通 | |
|------|-----|------|-----| |
| | | | | |
|----------------------------------------------------|
|合计金额人民币(大写) |
|----------------------------------------------------|
| 缴款单位(人) | 海关 | 上列款项已收妥并划转收款单位账户 | 备 注 |
| (盖章) | (盖章) | | |
| 经办人(章) | 填票人(章) | 国库(银行)盖章 年 月 日 | |
------------------------------------------------------
从填发缴款书之日起限7日内(星期日及法定节日除外)缴纳,逾期按日征收税款额千分之一的滞纳金。

××海关船舶吨税专用缴款书
第二联 填发日期: 年 月 日 号码NO.
------------------------------------------------------
| |收入机关|财政部 | |名 称| |
|收款|----|--------------|缴款|----|---------------------|
| |科目编号| |预算级次| 中央 | |账 户| |
|单位|----|--------------|单位|----|---------------------|
| |收缴国库|中央金库 | |开户银行| |
|-------|--------------------------------------------|
|税款限缴日期 | 年 月 日 |
|----------------------------------------------------|
| 船 名 | 国籍 | 净吨 | 进 港 日 期 |
|-------------------------|----|----|----------------|
|原名| |译名| |更名| | | | |
|-------------------------|--------------------------|
| 税 率 | 金 额 |
|-------------------------|--------------------------|
| 30天(元/吨) | 90天(元/吨) | |
|------------|------------| |
| 优惠 | 普通 | 优惠 | 普通 | |
|------|-----|------|-----| |
| | | | | |
|----------------------------------------------------|
|合计金额人民币(大写) |
|----------------------------------------------------|
| 缴款单位(人) | 海关 | 上列款项已从缴款单位(人)账户支付 | 备 注 |
| (盖章) | (盖章) | 并划转收款单位账户 | |
| 经办人(章) | 填票人(章) | 国库(银行)盖章 年 月 日 | |
------------------------------------------------------
从填发缴款书之日起限7日内(星期日及法定节日除外)缴纳,逾期按日征收税款额千分之一的滞纳金。

××海关船舶吨税专用缴款书
第三联 填发日期: 年 月 日 号码NO.
------------------------------------------------------
| |收入机关|财政部 | |名 称| |
|收款|----|--------------|缴款|----|---------------------|
| |科目编号| |预算级次| 中央 | |账 户| |
|单位|----|--------------|单位|----|---------------------|
| |收缴国库|中央金库 | |开户银行| |
|-------|--------------------------------------------|
|税款限缴日期 | 年 月 日 |
|----------------------------------------------------|
| 船 名 | 国籍 | 净吨 | 进 港 日 期 |
|-------------------------|----|----|----------------|
|原名| |译名| |更名| | | | |
|-------------------------|--------------------------|
| 税 率 | 金 额 |
|-------------------------|--------------------------|
| 30天(元/吨) | 90天(元/吨) | |
|------------|------------| |
| 优惠 | 普通 | 优惠 | 普通 | |
|------|-----|------|-----| |
| | | | | |
|----------------------------------------------------|
|合计金额人民币(大写) |
|----------------------------------------------------|
| 缴款单位(人) | 海关 | 上列款项已收入收款单位账户 | 备 注 |
| (盖章) | (盖章) | | |
| | | | |
| | | | |
| 经办人(章) | 填票人(章) | 国库(银行)盖章 年 月 日 | |
------------------------------------------------------
从填发缴款书之日起限7日内(星期日及法定节日除外)缴纳,逾期按日征收税款额千分之一的滞纳金。

××海关船舶吨税专用缴款书
第四联 填发日期: 年 月 日 号码NO.
------------------------------------------------------
| |收入机关|财政部 | |名 称| |
|收款|----|--------------|缴款|----|---------------------|
| |科目编号| |预算级次| 中央 | |账 户| |
|单位|----|--------------|单位|----|---------------------|
| |收缴国库|中央金库 | |开户银行| |
|-------|--------------------------------------------|
|税款限缴日期 | 年 月 日 |
|----------------------------------------------------|
| 船 名 | 国籍 | 净吨 | 进 港 日 期 |
|-------------------------|----|----|----------------|
|原名| |译名| |更名| | | | |
|-------------------------|--------------------------|
| 税 率 | 金 额 |
|-------------------------|--------------------------|
| 30天(元/吨) | 90天(元/吨) | |
|------------|------------| |
| 优惠 | 普通 | 优惠 | 普通 | |
|------|-----|------|-----| |
| | | | | |
|----------------------------------------------------|
|合计金额人民币(大写) |
|----------------------------------------------------|
| 缴款单位(人) | 海关 | 上列款项已核收记入收款单位账户 | 备 注 |
| (盖章) | (盖章) | | |
| | | | |
| | | | |
| 经办人(章) | 填票人(章) | 国库(银行)盖章 年 月 日 | |
| | | | |
------------------------------------------------------
从填发缴款书之日起限7日内(星期日及法定节日除外)缴纳,逾期按日征收税款额千分之一的滞纳金。

××海关船舶吨税专用缴款书
第五联 填发日期: 年 月 日 号码NO.
------------------------------------------------------
| |收入机关|财政部 | |名 称| |
|收款|----|--------------|缴款|----|---------------------|
| |科目编号| |预算级次| 中央 | |账 户| |
|单位|----|--------------|单位|----|---------------------|
| |收缴国库|中央金库 | |开户银行| |
|-------|--------------------------------------------|
|税款限缴日期 | 年 月 日 |
|----------------------------------------------------|
| 船 名 | 国籍 | 净吨 | 进 港 日 期 |
|-------------------------|----|----|----------------|
|原名| |译名| |更名| | | | |
|-------------------------|--------------------------|
| 税 率 | 金 额 |
|-------------------------|--------------------------|
| 30天(元/吨) | 90天(元/吨) | |
|------------|------------| |
| 优惠 | 普通 | 优惠 | 普通 | |
|------|-----|------|-----| |
| | | | | |
|----------------------------------------------------|
|合计金额人民币(大写) |
|----------------------------------------------------|
| 缴款单位(人) | 海关 | 上列款项已核收记入收款单位账户 | 备 注 |
| (盖章) | (盖章) | | |
| 经办人(章) | 填票人(章) | 国库(银行)盖章 年 月 日 | |
------------------------------------------------------
从填发缴款书之日起限7日内(星期日及法定节日除外)缴纳,逾期按日征收税款额千分之一的滞纳金。

××海关船舶吨税专用缴款书
第六联 填发日期: 年 月 日 号码NO.
------------------------------------------------------
| |收入机关|财政部 | |名 称| |
|收款|----|--------------|缴款|----|---------------------|
| |科目编号| |预算级次| 中央 | |账 户| |
|单位|----|--------------|单位|----|---------------------|
| |收缴国库|中央金库 | |开户银行| |
|-------|--------------------------------------------|
|税款限缴日期 | 年 月 日 |
|----------------------------------------------------|
| 船 名 | 国籍 | 净吨 | 进 港 日 期 |
|-------------------------|----|----|----------------|
|原名| |译名| |更名| | | | |
|-------------------------|--------------------------|
| 税 率 | 金 额 |
|-------------------------|--------------------------|
| 30天(元/吨) | 90天(元/吨) | |
|------------|------------| |
| 优惠 | 普通 | 优惠 | 普通 | |
|------|-----|------|-----| |
| | | | | |
|----------------------------------------------------|
|合计金额人民币(大写) |
|----------------------------------------------------|
| 缴款单位(人) | 海关 | 上列款项已核收记入收款单位账户 | 备 注 |
| (盖章) | (盖章) | | |
| 经办人(章) | 填票人(章) | 国库(银行)盖章 年 月 日 | |
------------------------------------------------------
从填发缴款书之日起限7日内(星期日及法定节日除外)缴纳,逾期按日征收税款额千分之一的滞纳金。
说明:
1.本缴款书一式六联,各联颜色(依次为:黑、蓝、红、绿、紫、黑)及规格要求统一按《通用缴款书》。
2.各联用途说明如下:
第一联:(收据)国库收款签章后交缴款单位或缴款人。
第二联:(付款凭证)由缴库单位开户银行作付出凭证。
第三联:(付款凭证)由收款国库作收入凭证。
第四联:(回执)由国库盖章后退回海关财务部门。
第五联:(报查)船舶吨税收款后退回海关。
第六联:(存根)由填发单位存查。


2001年3月23日

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


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十号)


(湖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于2001年5月31日通过,自2001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技术研究应用,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工作体系,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和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机构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工作。
经济综合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民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第五条 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地震长期和中期活动趋势,提出本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意见,制定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和地震监测预报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六条 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投资及日常运行经费,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由同级人民政府承担。
可能诱发地震和引发严重次生灾害的水库、大坝、重要的堤防和其他特殊重大建设工程,由工程建设单位根据防震减灾需要,建设专门的地震监测台网,并负责管理,接受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
第七条 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省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发布。
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发现明显临震异常,情况特别紧急的,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发布48小时之内的地震临震警报,同时向省人民政府和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社会扩散关于短期地震预测或者临震预测的意见。
第八条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和验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及有关工作部门,应当加强对水库、堤坝、农村民房和村镇公用设施抗震设防的规划和指导,使其具备必要的抗震能力。
第九条 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不符合此规定的,计划主管部门不得批准立项,建设部门和其他专业主管部门不得批准设计和施工。
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和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必须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
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项目种类和管理办法,按省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其评价报告由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评定委员会评审。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建设部门和各专业主管部门根据抗震设防要求,负责管理本专业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
第十一条 对地震时可能产生严重水灾、火灾、山体滑坡、放射性污染、疫情等次生灾害的病险水库、堤坝险段和要害设施,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除险加固或者避险等防范措施。
城镇建设应当避开地震活动断层和不利地段。
第十二条 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省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相关机构应当根据本省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制定本部门及相关机构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报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地区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级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对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大型水库、防洪堤坝和其他特殊工程或者设施,其管理部门应当制定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报所在地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备案。
第十三条 省人民政府根据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宣布所预报的区域进入临震应急期后,有关的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按照地震应急预案,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震情监视,随时报告震情变化情况;
(二)根据震情发展和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发布避震通知,必要时组织避震疏散;
(三)对通信、供水、供气、供电、交通、水利等设施和次生灾害源采取紧急防护措施;
(四)动员并督促社会力量做好抢险救灾准备工作;
(五)平息地震谣传和误传,保持社会稳定。
第十四条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灾区各级人民政府必须迅速成立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抢救、自救和互救,妥善安置灾民,维护社会秩序。
地震灾区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和调度,自觉遵纪守法,积极参加救灾与重建活动。
第十五条 灾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救灾与重建方案。一般破坏性地震的震后救灾与重建方案,由灾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实施;严重破坏性地震的震后救灾与重建方案,由省人民政府批准,灾区人民政府实施。
第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对可能诱发地震和引发严重次生灾害的水库、大坝、重要的堤防和其他特殊重大建设工程,工程建设单位不按照规定建设地震监测台网的,由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情节严重的,处3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当事人或者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予以批评教育或者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向社会发布或者泄漏短期地震预测或者临震预测意见的;
(二)对地震时可能产生严重水灾、火灾、山体滑坡、放射性污染、疫情等次生灾害的病险水库、堤坝险段和要害设施,拒不采取除险加固或者避险等防范措施的;
(三)拒不服从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和调度的。
第十八条 法律法规对防震减灾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已有处罚规定的,依法予以处罚。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1年8月1日起施行。


2001年5月31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